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海南昌江:以“四结合”模式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
更新时间:2023-12-31 16:41:07 来源:案例展示 字号:T|T

  近年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

  2023年,昌江开展“能力提升建设年”、“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自贸港建设结合,广大党员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工作难题。

  为研究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昌江机构运行、体制机制堵点难点和问题,昌江大力推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拓展实践路径,县委办成立专题调研组,组织县委编办、县资规局等23个部门召开调研座谈会,并通过电话调研方式与海口、三亚、儋州等18个市县了解党政机构设置、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等体制机制情况。通过调研形成相应的改进对策,主要打通了五方面堵点:一是统筹优化招商、水务和深改等重点领域机构设置;二是厘清机构改革后部门间权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三是理顺主管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间的层间管理关系;四是建立健全更具有吸引力的引才、用才、育才机制;五是加大对在改革创新中敢作为干部的容错纠错力度,从而充分释放机构运行活力,为昌江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昌江应有的担当。

  昌江深入推动“能力提升建设年”暨深化拓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昌江以“加减乘除”工作法,推动堵点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作用在一线发挥、能力在一线提升。坚持既完成好规定动作,又创新形式体现特色;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又促进中心工作,力争实现活动效益最大化。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做“加法”。县委书记主持召开全县“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推进会,围绕营商环境和项目建设等7个典型病例深挖病根、开出良方,推动加快解决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征地拆迁慢等问题。

  二是在历史积案上做“减法”。将反映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作为“为民办事”的重点,明确攻关单位、完成时限,协调多部门共同推进,高质量解决地质路安全风险隐患和粉尘污染、叉河华强商务酒店土地权属、失信公司数较多与占比较高等问题。

  三是在协同攻关上做“乘法”。面向全县征集县级“揭榜挂帅”榜单线条,召开“揭榜挂帅”榜单项目研究会2次,遴选确定8个县级“揭榜挂帅”榜单项目,并面向社会公布竞榜,目前已全部办结。

  四是在“中梗阻”上做“除法”。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综合受理窗口建设,已进驻政务服务事项共1727项,占全县政务服务事项85.71%;推进政务服务“四减一优”,全县2015项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占比90.20%;选派135名领导干部服务103家企业、92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收集问题诉求75个,已解决74个。

  2023年,昌江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文化事业为根基,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不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出具有昌江特色的经验亮点。

  一是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成功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样板。昌江依托纯黎族乡镇王下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贯彻落实“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的实现路径,高标准打造了“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项目”。一是大力投入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打造“黎奢·浪悦”“黎奢·时光里”主题民宿,持续统筹推进旅游驿站、观景台、“两山”理论实践文化园、黎人码头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二是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王下乡将把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壮大特色林业产业,推动产业体系优化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风景、娱乐、养生等为综合体转变,提升品位和档次。三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发展具有观光、参观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园。近年来,王下乡乡村振兴样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创新了一些新路径。王下乡实现了多方利益共享,浪论村、洪水村分别获得五椰乡村、四椰乡村荣誉。

  二是全力发展传统黎族手工艺产业,与昌江特色旅游业形成相互拉动的叠加效应。目前,昌江“水富村牛皮凳”“保突制陶”“黎之韵黎锦”已成为“三亚文化产业博览会”“海口文化产业博览会”“冬交会”以及“三月三”节庆活动上的畅销产品,高质量推进了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与“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四季旅游品牌融合发展,为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更多渠道、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截至2022年底,昌江已培育出了21名国家、省级、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成功创建了水富村牛皮凳传习所、羊拜亮制陶传习所、保突制陶馆、黎之韵展销馆、乙洞村黎之韵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坊等,发展壮大民族传统特色产业,累计推动全县黎锦销售额300余万元、黎陶销售额280万元。其中保突制陶馆负责人,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省级传承人刘梅珍,十几年如一日,用多年的坚守盘活了黎陶产业,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荣获“感动海南”2022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近年来,昌江发挥十月田互联网小镇与多平台对接销售、网络直播推广优势,利用现代化数字农业设备实现基地种植信息化管控,构建了“互联网+生产”“互联网+管理”工作体系,在十月田镇探索建立10个数字农业布点建设,总面积约4000多亩,涵盖了才地村三红蜜柚、青山村盖咭果、王炸村红心火龙果等特色产业,科学高效管理,确保农业产业基地“种得好”“管得好”。十月田互联网小镇入选全国数字乡村优秀案例。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十月田镇好清村大力发展香水菠萝产业,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子。好清村大力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层次地融合,坚持以“党支部+基地”的模式,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定位,结合数字乡村示范村建设,打造“互联网+种植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充分的发挥党员创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发展香水菠萝产业致富。2021年、2022年,十月田镇好清村连续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最大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昌江在全国首创“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到县城就读。同时,昌江通过与国内优秀院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创办芒果幼儿园、木棉学校等优质学校,推动首都师范大学与矿区中学合作办学,逐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实现民间传统文化、优秀文化在年轻一辈中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推动提升农村文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昌江实施教育移民以来,共有342名地处边远贫困山区学生走出大山,圆了大学梦。仅七叉镇大仍村,2022年就有25名学生考取大学,实施教育移民以来累计考取大学学生达88人;王下乡2022年共有8名学生考取大学,实施教育移民以来累计考取大学学生达153人,从根本上打通了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

  2022年1月7日“万企兴万村”昌江行动真正开始启动,以昌江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为重点,以产业对接、共赢发展为目的,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商(协)会组织,聚焦全面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昌江民企力量。昌江非公有制企业和商协会通过“结对”“捐赠”“项目”“消费”等多种模式,向消除绝对贫困精准“亮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全县定点扶贫企业16家(其中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家),登记参与扶贫行动企业共28家,实际受惠帮扶3446户10128人;2017年有12家企业与18个村庄签订了《村企结对帮扶及共建协议书》,签订帮扶总户数1307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5户),帮扶总人口数537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92人)。13家企业通过委托种植、加工、经营、技术联结等方式开展产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石碌镇商会同保突村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十月田镇商会同王炸村、才地村签订香蕉种植合作协议。

  昌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各项相关工作展现了新气象、跃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昌江政协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总体思路,打造“共建自贸港 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品牌,取得了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的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成立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各乡镇设立县政协委员联络站,由乡镇党委副书记专门负责基层协商工作,全县8个乡镇和人口超过1万人的7个社区均配备1名政协专干,实现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并有效解决市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坚持融入、共享、开放,“一室多用”、不增加基层负担,在全县建立协商议事室103个,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联起来等方式,建立乡镇、村(居、社区)两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健全县政协委员联系乡镇、村(居、社区)机制,结合村级组织换届,促进村务协商与民主协商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新格局。目前,全县8个乡镇、74个村、2个居、15个社区和2个产业园区和2个企业先后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试点工作,试点覆盖率达100%。

  三是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昌江各乡镇结合实际,因地因事灵活协商,逐步的提升基层协商的实效,扩大协商的覆盖面。政协委员深入基层群众,把准群众意愿诉求,做深解疑释惑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如石碌镇河北社区围绕“鑫山小区业主占用公共地乱搭乱种”的问题,通过召开社区协商民主议事会,邀请业主单位、双创办领导、居民群众代表,协商处理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小区居民自行清理乱搭乱种物品,改变了小区环境面貌,得到县双创办的高度肯定。

  四是健全协商机制。围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昌江常态化开展协商议事活动,累计召开议事会议123场次,累计1533人次参与,其中政协委员257人次参与,助推解决123个老百姓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十月田镇党委牵头组织全镇镇村干部和委员深入群众征集议题,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开展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和议题征集的重要性。对征集到的议题做多元化的分析研究,分类汇总形成《协商议题清单》,确保议题反映群众心声,来自基层、服务基层,为协商工作形成闭环打好基础。政协充分的发挥专门专事协商平台机制优势、人才荟萃联系广泛优势、渠道畅通成果转化优势,助力“共建自贸港,有事好商量”以“协”成事、以“商”求同、以“专”提质,打造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委员履职“新平台”,探索了民主协商新路子。

  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昌江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从始至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方面都有着生动体现。

  昌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县人大先后四次开展立法调研,推动具有昌江地方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景观石保护管理条例》顺利施行,对促进棋子湾海岸带的永续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昌江黎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条例修订工作,为实现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发挥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作用。依法积极开展《昌江黎族自治县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昌江黎族自治县关于推进民宿经济发展的实施建议》等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切实维护了法治统一,地方自治立法展现新风貌。

  一是将地方本土民俗文化融入普法活动。昌江大力组织离退休政法干部、基层文艺能人、普法志愿者成立“纯美昌隆歌协会”“木棉花黎族乐队”“快乐军线支普法文艺队伍,采取“普通话+哥隆话(黎话、军话)”的双语方式,以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组织并且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先后举办“禁毒哥隆歌法治惠民演出”“迎新春宪法黎歌普法活动”“扫黑除恶军歌法治文艺下乡”等活动,提升农村普法的精准性。

  二是创作寓法于乐的法治文艺精品节目。为增强普法的生动趣味性,昌江组织文艺队伍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围绕自贸港法宣传创作军歌《赞自贸港法》、快板《筑梦海南自贸港》、话剧《建设自贸港的重大意义》等文艺作品,勾勒自贸港建设的壮美蓝图,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三是让法治元素渗透到农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近年来,昌江3支法治文艺表演队伍足迹遍布全县8个乡镇80个村委会,观看演出的村民占全县农村非流动人口的78%。还通过线上线下、传统与新媒体新技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立体方式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开设“村村响应急法治大喇叭”,建立推广“昌江县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平台”,打造山竹沟村法治文化长廊、红林社区法治文化墙等99个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出门有法、抬头见法、休闲学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近年来,昌江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从顶层设计和规划入手,编制实施《昌江黎族自治县空间发展的策略规划》,聚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时间表、施工图、路径图,从而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昌江依托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等优势,一直在优化产业体系,提升转型发展内在动力。加快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海南新能源创新产业基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现代海洋渔业综合基地、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基地,努力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重要的现代自贸产业高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特色高效农业凸显新优势。昌江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不断优结构、强龙头,打出整治荒地增良田做“加法”、“减化肥降农药”做“减法”、拉长链条做“乘法”、调整低效低质农业做“除法”的“组合拳”,培育形成“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打造形成国家地理标识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2个。壮大热带花卉、芒果等“十大特色种养业”,打造“昌江芒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高质量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共享农庄,形成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十月田互联网农业小镇,好清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示范村。

  二是因地制宜,结合壮大集体产业和产业体系调整,现代渔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昌江海尾镇,“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后的渔民转产转业,将集体资产金额的投入深海网箱养殖,引导村民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2021年,海尾镇引进公司发展金鲳鱼养殖产业,建成25口网箱,投苗达到500万尾。同时与社区居委会合作,投入集体资金共计200万元建成2口网箱,养殖金鲳鱼年产量达32万斤,市场收购价为每斤11元至15元不等,年收入超352万元,年利润达76%。

  三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稳妥有序推进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核电小堆、建省以来单体投资体量最大的核电二期项目相继开工,昌江核电站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核电产值破150亿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1%、11.7%,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3%、8.9%。昌江利用海南核电基地作为全省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围绕清洁能源和储能产业,编制了以“海上风电+光伏+核能+氢能+储能”为一体的昌江综合能源利用规划。未来还将利用核电海洋现代产业示范区,与洋浦、东方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合力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四是高水平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中国西岸·小众天堂”旅游新名片。近年来,昌江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打造“黎花里”文旅小镇,扩大“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影响力,高标准规划打造中国西海岸醉美夕阳、中国醉美木棉花等小众精品旅游IP,高水平建设四大“国”字号公园,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棋子湾国家海洋公园创5A景区,持续推出国际棋类赛事、森林康养旅游等品牌活动,获评全国围棋之乡、海南黎陶之乡、海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长臂猿旅游小镇。

  昌江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统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修复重点工作,大力实施减排、抑尘、治车、控秸等精细化大气管控措施,持续加大矿山修复、黄土整治力度,深入推动污水治理,探索开展海洋ECO碳汇建设,全县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连续5年超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任务,水环境优良率达100%,建成全省首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海防林建设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定桩立界工作获得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肯定,具体做法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推广。

  与此同时,昌江积极探索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带动曾经最贫困的王下乡群众收入跃升到全县最高。王下乡成功拓宽“两山”理论转化路径的经验:一是创新了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采取“政府引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村集体+市场运作”的合作模式,积极盘活集体资金资产,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二是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做足生态文章,把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三是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率先在全省实施生态补偿,出台《关于王下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2万余亩生态公益林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同时,实施无林地造林补贴政策,对生态核心区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不足60%上升到现在98%,2020年,王下乡三派村、大炎村、洪水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

  昌江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状况。

  一是加强省际医疗机构合作,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显著改善。昌江积极引进先进医疗服务,依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成立县域医共体,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得到整合,自合作帮扶以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派驻147名专家到昌江,同时接收昌江本地73名业务骨干进修学习,推动昌江医疗集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7个,获得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新建专科8个。昌江患者不用出县,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成功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县、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重点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力度。昌江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全县合乎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和乡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2022年,昌江将707户2676人脱贫户和监测户纳入农村低保,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特困人员补贴、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各类补贴4085.37万元;发放特惠性补助、“雨露计划”补助、大学新生资助金1384.3万元,惠及学生9811人次;全县70个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为低保人员、监测对象定额代缴、农村特困人员全额代缴基本医保;高质量完成了省下达的100户危改任务,竣工率100%、入住率100%;提升改造5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一步提升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率;先后发放13091人次务工奖补、一次通补助1887.3万元,3057户产业奖补415.4万元,有效激发群众就业创业热情。

  一是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金17条”、促进经济发展“高28条”、招才育才用才“优20条”等政策措施;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18个部门共235项政务服务事项划转至县审批局,设置窗口服务事项1545项、“零跑动”事项935项、“不见面审批”事项1233项,设立“未办成事协调服务窗口”“24小时不打烊审批材料中转站”;三是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每年设立2000万元促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奖励资金,持续开展“十佳非公有制企业”评选活动,获奖企业每家奖励20万元。营商环境好不好,最直接体现在市场经济活力上。2021年,昌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74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4%;新增市场主体3153户,首次突破3000户大关,同比增长31.43%。

  昌江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良,具有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等生态全要素资源,服务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既有责任也有优势。近年来,昌江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部署要求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奋力快步走上彰显山海黎乡特色的绿色可持续高水平发展之路。

  昌江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

上一篇:新安股份: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之财务顾问核查意见

下一篇: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以公开摘牌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 少数股权的进展公告